数学课教学随笔(精选14篇)
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,说起随笔,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?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。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课教学随笔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数学课教学随笔1很荣幸,我执教的鲁教版新版数学六年级下册《角的比较》,在电教站组织的有关电子白板优质课评选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。刚开始接触电子白板时觉得离我很远,但整个学习与比赛下来,我感觉到电子白板对于我们的数学教学还是很实用的,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授课内容简单谈谈我的一些体会。
一、电子白板兼具了几何画板和PPT的一些功能,操作更简单、方便。我在复习回顾、引入新知这一环节中,通过电子白板中的“选定—旋转”功能,在实际演示中引领学生回顾角的动态定义,通过旋转时角终边位置的不同引出角的分类,以及角的大小关系(几何画板功能)。然后是一组生活中有关锐角、钝角、直角、平角、周角的图片展示,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,进一步丰富对这些角的认识,同时通过感官认识,进一步感知它们的大小关系,锐角<直角<钝角<平角<周角(PPT功能)。在PPT中插入旋转动画比较麻烦,遇到程序问题时可能动画无法播放,要单独在几何画板中应用旋转功能才能实现。图片要用PPT展示效果才比较好,一个环节要用到几个软件程序互相转换,耗时、费力。现在电子白板可以一次性解决这样的问题,节省了不断转化程序的时间,而且图片可以随时拖动,进行大小和位置的变化,用完的图片我可以通过功能键中的小手功能把图片划走,需要时再划回来,节省幕布空间,操作简单,学生观察更方便、清楚。课件内容可以随时更改和充实,白板系统会自动进行储存,从而生成每堂课的数字化记录。
二、软件自带的资源库中的各学科资源很丰富,也可共享,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。在授课过程中我需要一个足球运动的场景,直接从共享资源里的体育资源中调取一个足球场地,拖动到空白幕布中,再从人物中调取足球运动员拖动到足球场地,这些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拖动图片调整大小和位置,还可以在图片上不受限制的用彩笔画出自己需要的点、线、角。比起教师语言叙述,学生想象,这种当堂的资源调取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,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。
三、电子白板辅助教学能使抽象的、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形象化、具体化,将理性思维转化到感性思维,让刚从小学升入初中,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容易接受。在新知探究环节中,探究出角的比较两种方法后,我设置了一个思考题:一个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有关系吗?学生各抒己见,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关系。现实是否与猜想一致?我提前通过电子白板的截屏功能和克隆功能复制了三个相同的角,采用锁的功能将图形的位置固定住,防止进行其它的操作演示会影响到这三个图形发生变化。讲解时先将第一个图形通过解锁功能解锁,调出电子白板中的放大镜将图形放大,角的两边很明显的变长了;再将第二个图形通过解锁功能解锁,调出电子白板中的缩小镜,将图形缩小,角的两边很明显的缩小了。然后我调出数学工具中的量角器,让学生亲自测量这三个角的度数,得到角度数相同的结论,最后我拖动边长发生变化的两个角到锁定的第三个角处,它们完全重合。从而将抽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,让学生在观察、比较、操作、发现中感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。
四、数学工具的调取和使用很方便,能让我比较容易的解决重点,突破难点。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处使用了数学工具:
(1)用度量法比较角的大小时,我直接调出了数学工具中的量角器,并放大,让学生亲自到屏幕前进行测量,同时指出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①对中—角的顶点对量角器的中心②重合—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零线重合③读出角的另一边所对应的数,比较轻松的解决了一个难点。有了上面的操作,学生在用量角器画角的平分线时能准确、快速的进行操作,无需再对量角器的使用再费时解释。
(2)在思维拓展环节我设置了两个问题:①借助一个三角尺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? ②用一副三角尺你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?学生用自己准备的三角板动手操作,通过小组间合作交流,共同探究出了问题②的部分结论,借助一个角画出了30°,45°,60°,90°,借助两个角(和)画出了75°,105°,120°,135°,150°,180°,并没有想到还可以借助两个角的差画出15°的角(45°-30°或60°-45°),借助三个角的和可以画出165°(90°+45°+30°)的角,这是一个难点。此时我调出了数学工具中的一副三角板,通过旋转、拖动、拼画出了这两个角,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角的和、差,发展几何直觉,体验数、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。学生很惊叹我在屏幕前对数学工具的熟练操作,其实是电子白板自身的实用程序让我的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。
五、电子白板具有开放性、交互性,可以优化媒体组合,选择合适自己的教学应用软件,在授课过程中我在电子白板中直接插入了PPT辅助教学。在讲授叠合法(从形比较)比较角的大小时,除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际操作过程,我还在电子白板中直接调出了我需要的PPT进行演示,并进行回放。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类比线段的叠合法归纳出具体操作方法做法:①将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②两个角的另一边落在重合边的同一侧③由两个角的另一边的位置确定角的大小关系。
时代在进步,知识在更新,我们的思想也要转变,积极接受和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,会使我们的工作更得心应手,甚至更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数学课教学随笔2记得学生曾经问过我,学了数学有什么用呢?我们以后还用得到这些内容吗?一时我没能回答得上来。是啊!现在学数学是为了什么呢?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,那么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?这确实需要老师去引领。
在新授时,我们创设生活化的情景,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式的过程,同时我们更需要让学生将数学模型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练习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练习重在知识的巩固,然而在我的太多练习教学中,题型比较单一,形式比较单一,对于教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比较淡薄。这样练习,让我们的多数学生感觉数学只在课堂上,考试时有用,而走出课堂,离开考场就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。所以才会有那样的问题。《数学新课程标准》指出:“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,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,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。”因此,我们老师对练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,给学生以不同寻常的练习,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。
中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,而加以利用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很容易让学生联系生活,如果再能创造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,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,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……此处隐藏13064个字……这么一道题,六年级45个同学去公园玩,公园规定:门票每人10元;一次性购票50张以上(含50张)享受8折优惠。请你设计一下购票方案。学生经过独立思考,得出了下列四种方案。
方案一:10×45=450(元)
方案二:10×50×80%=400(元)
方案三:10×50×80%=400(元) 400-5×10=350(元)
方案四:10×50×80%=400(元) 400-10×80%×5=360(元)
面对四种方案,汇报的同学说出了各自的理由。方案一是每人用10元买票;让学生每人各自买票;方案二是按八折买票50张;方案三是先按八折买票50张,再把多余的5张票以原价卖出;方案四认为把多余的5张票以8折卖出。面对学生出现的四种购票方案,教师没有立即做出任何的评价,而是去等待学生做出评价。学生的评价很快集中在对多余5张票的处理上了,主要有3种不同的观点:①按原价(10元)的价格出售多余的5张票;②按打折后(8元)出售5张票;③把这5 张票送给去公园玩的老人或有生活困难的同学。经过一番讨论后,学生普遍选择和接受了观点③。
上述案例,学生虽然没有选择最省钱的方案三,而最终确定选择用钱比较多的方案二。但是,通过学生对方案的自我评价,学生不但学到了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,而且学会用人性化的眼光去看待具体的生活问题。学生在不断评价和反思的过程中,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,也许已经对学生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一些颤动,难道这不是我们期望得到的吗?
五、等待——让学生个性张扬
“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”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理念,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。学生的学习数学过程应该是主动构建,自主探究和富有个性的过程。数学学习要非常重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个性化的理解,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共性的,也就是知识本身的特征。但是,也却不应该是每个学生认为都“整齐划一,步调一致”的。而应该要有学生个人对知识的理解,从这一点上说知识应该是立体、丰满的,带有学生个人色彩的感悟。
例如:在学习三年级《乘法的简便运算》时,有这么一道时:24×25,教师在巡视时,发现了学生的解题方法非常多,经过汇报,有以下几种:
①24×25=24×5×5=120×5=600
②24×25×=25×4×6=100×6=600
③24×25=25×8×3=200×3=600
④24×25=25×2×12=50×12=600
⑤24×25=4×6×5×5=(4×5)×(5×6)=20×30=600
⑥24×25用列竖式计算得600
面对如此多的方法,教师耐心地等待学生对上述方法的感悟,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和对比,一致认为:两位数乘两位数(非整十数)如果要直接计算,只有进行列竖式,但是比较麻烦(如方法⑥)。要么把其中一个两位数先拆成两个一位数的积,再分别和这个两位数相乘,方法比较简便(如方法①②③④),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都拆两个两位数进行计算,也比较简便(如方法⑤)。这时,老师不慌不忙地提问:“那为什么方法①—⑤都会简便呢?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,学生最终明白这几种方法都先算出整十数或整百数,从而比较简便。并对①—⑤进行比较,最终明白方法②先算出100,方法最简便”。
数学课教学随笔14《数学课程标准》中“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、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、有意义的、富有挑战性的”等重要理念的指导下,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,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,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,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、发现数学、探究数学、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。
一、 联系生活,从身边发现数学
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在于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,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,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,享受成功的喜悦,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。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问题和提出问题,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,掌握知识。生活情景的创设,改变了传统教学的“单一模式”色彩。如在教学完整数乘法后,我和学生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。当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景的: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,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,大家想不想去游览一下,去找一找春天?春游时得带食物,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单价:面包2元;饮料3元;梨子1元;话梅2元;饼干3元;瓜子2元……让同学们用30元去买。这样的情景创设,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,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。这样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,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,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效果。
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,既可积累数学知识,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。
二、创设情境,激发学习兴趣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,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,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。教师要善于发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,在数学中,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,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,好动又好奇,对于枯燥的数学公式或概念往往坐不住,甚至感到厌烦。
如在教学完《认识人民币》一课后,把课堂变成“小商场”,让学生模拟买东西,学生兴致高涨,有的“柜台”还模仿商场打出“八折”“九折”来,一些学生就向我讨教“八折”“九折”的意思……只有在这样充满生活气息、充满着情感与智慧交织的数学课堂,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发展,才能获得各方面的满足与发展。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,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,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,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。
三、运用数学,解决生活问题
《数学课程标准》提出:生活离不开数学,数学源于生活,并服务于生活。联系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,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,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一步理解,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、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得到发展。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。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,理解问题,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,发展应用意识。
例如: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,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练习,让学生做一个粉刷教室的预算。这时,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:需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?共需要多少材料?购买材料需要多少元……等,同时思考怎样计算,再亲自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宽高以及门窗的长宽,计算教室需要粉刷的面积,根据每平方米需要的材料求出材料的质量,在市场上调查材料的单价,计算出购买材料的总价,从而完成粉刷教室的预算。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的数学问题,加深对长方体表面积综合应用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,并能够灵活地运用。
数学生活化强调数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,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,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;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,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。同时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,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和分析周围的事物。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和时代色彩。